harry nilsson
美国音乐家
Harry Nilsson(全名Harry Edward Nilsson III,1941.6.15-1994.1.15),美国音乐家歌手格莱美音乐奖
生平经历
美国流行音乐家 哈利·尼尔森(哈利·爱德华·尼尔森三世——Harry Edward Nelson 3)在1941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高中毕业之后,他随全家一起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夜间在一家银行的计算机部门打零工。在这些日子里,他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为音乐出版商作曲和制作试听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和水星唱片(Mercury Records)签约,并以强尼·奈尔斯(Jonny Niles)的艺名发行了第一首单曲《Donna(窈窕淑女)》。之后,他转投开普敦唱片(Capitol Records)录制了一系列并不成功的单曲;这期间,他还担任了新拯救歌手(New Salvation Singers)的主唱。
60 年代中期,他以菲尔·斯贝克特(Phil Spector)的艺名写了一些曲子,而在这些曲子被罗奈特乐队(the Ronettes)和现代民谣四重唱(the Modern Folk Quartet)采用并灌制之后,尼尔森突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蒙奇乐队(the Monkees)在“玩偶(Cuddly Toy)”中,以及当时事业开始下滑的新兵乐队(the Yardbirds)在“十个小印第安人(Ten Little Indians)”都采用了尼尔森的作曲。他的曲子还被海龟乐队(the Turtles)、李克·内尔森(Rick Nelson)、鲁鲁(LuLu)、血汗泪乐队(Blood, Sweat and Tears)以及玛丽·霍普金所采用。
1967年,尼尔森和美国无线唱片公司(RCA Records)签下了演唱合同。他的第一张专辑“喧嚣的黑暗之舞(Pandemonium Shadow Show)”。尽管唱片凸现出了尼尔森充满智慧的作曲能力以及对甲壳虫(Beatles)一首单曲“你不能那样做(You Can‘t Do That)”进行了翻唱,这张唱片在商业上是失败的。不过聊以欣慰的是唱片在评论界取得了不错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唱片引起了甲壳虫乐队的兴趣。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发表苹果(Apple)专辑的场合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到了尼尔森,认为他是他们非常喜爱的音乐家。列侬本人甚至打电话给尼尔森祝贺唱片发行。很快,尼尔森就把在银行的工作辞掉了,专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来。
《three dog night》再一次推动了尼尔森的事业向前发展,与此同时,one在1969年打进了排行榜的前十位,同时Nilsson的第二张LP《aerial ballet》倍受关注。两个月后,歌曲《everybody‘s talkin 》被选为电影《midnight cowboy》的主题曲。尼尔森 因此打入前十位,并为他赢得了格莱美大奖。 Nilsson一直作为歌手/词曲创作人 为人们所认知,然后讽刺的是这首歌却为乡村摇滚歌手 fred neil所做。
尼尔森 同时为otto preminger 的电影配乐---《skidoo》,由groucho marx 所演唱。当然还有其他电影的配乐包括家喻户晓的热门电视剧集《the courtship of eddie’s father》1970年Nilsson所发行的两张专辑证明了Nilsson决不是那种被一种形式所拘泥的人。这两张大碟 一张是由randy newman 所演唱,另一张则是一部儿童电视的配乐,《the point》其中包括了打进前40位的 me and my arrow。。奇怪的是,Nilsson的最佳单曲badfinger却是由 另一个歌手所演唱。歌曲《without you》及其他上榜歌曲 《coconut》《jump into the fire》 被收录在专辑《Nilsson schmilsson》中。这张唱片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成为了尼尔森最畅销的专辑。
在70年代初期的歌曲将他的技艺,活泼感性的曲风表现了出来, 少了很多酸涩感觉。
然而, 1973年由Gordon Jenkins 一手包办的巴洛克流行风格的专辑《a little touch of schmilsson in the night》却反应平平。这点并不奇怪。在disco music 当道的时候,他的曲子里那股浓烈的tin pan alley味道很显然有些不入流。
70年代中期与约翰 列侬在Los Angeles结识过着酒鬼的日子后,Nilsson开始变得声名狼藉。(此时,列侬正与yoko ono 分居)。我想这样的两个哥们儿一起狂饮时,音乐肯定是最好的下酒物,虽然尼尔森的音乐的源头是美国乡村音乐,而列侬的源头则在英国布鲁斯,但通过酒精,两人的创作却竟然越来越相像了,我想这种在音乐上的不谋而合,用酒精加城市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解释。不知道是不是列侬真得喝多了,以至于到后来竟然把自己的日记都给了尼尔森,可见两人交友到何种程度。
不过相比总不安分的列侬,尼尔森还稍微安分一点,至少在他的音乐没有太浓太烈的酒气,甚至还有点轻松的写意。在Smother 兄弟事件解决之后,这对酒鬼兄弟被踢出了洛杉矶吟游诗人俱乐部。
此后,Lennon担任了Nilsson下一张专辑的制作人。就在这时最残酷的事情发生了:Lennon和Nilsson打赌谁能喊得时间最长,喊得声音最大。这几近荒唐的打赌导致Nilsson声带破裂。(Nilsson的一些朋友认为这次失声事件实际上以一次“自毁”行为。)因为害怕Lennon放弃这次计划,尼尔森隐瞒了失声的实事。尼尔森用受伤嘶哑的嗓音灌录唱片,专辑中的几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中,尼尔森嗓音沙哑低沉,全然失去了往日的高亢婉转。《Pussycats》是他发行的最后一张进入top 100的专辑。虽然Lennon在那一时期与很多音乐人有过非常成功的合作,但是没能使Nilsson在商业上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他与L A 的前披头士鼓手ringo starr 合作为little-film 做配乐《son of dracula》。尽管拥有强大的制作阵容以及美妙的歌曲,电影本身却很失败。
接连几张专辑的失败使RCA公司开始考虑是否与Nilsson续约。Lennon和Starr本着“哥们义气”代表Nilsson与RCA谈判。RCA表示有兴趣和John Lennon和Ringo Starr签定唱片合约(Lennon和Starr与EMI的唱片合约业已到期),两人表示可以考虑但前提是RCA必须与Nilsson续约。RCA最终与Nilsson签订了续约合同。有趣的是Lennon和Starr都没有与RAC签订唱片合约。
由于Nilsson的声音逐渐得到了恢复。两张专辑 《duit》《sandman》续写了Nilsson的创作生涯。
万幸的是Nilsson的声音在之后恢复如初,并且没有间断自己的音乐创作。
尼尔森最后的RAC(美国无线电公司) 大碟《knillssonn》,一张由管弦乐配乐的pop专辑。RCA原本准备大力宣传这张专辑,准备把它打造成尼尔森的“复出大碟”。但由于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去世,这个计划被搁置,这张高水准的专辑(甚至可以说是尼尔森最好的专辑)没能得到应有的宣传。
尼尔森 心灰意冷离开了RCA,此后他在Mercury唱片的厂牌下发行了 一张LP--《flash harry》。遗憾的是这张大碟从来没有在美国发行过。
离开RCA之后直到去世,哈利尼尔森再也没有发行过任何一张完整的专辑。虽然有传言他计划发行一张全新的个人专辑准备复出,但其后哈利尼尔森再没有发行过新歌专辑。80年代到90年代,尼尔森零零星星的为电影和他人的唱片做着些写歌、制作等工作。
1980年在好友 约翰·列侬被杀后,尼尔森致力于推进“campaign to end handgun violence(反手枪暴力活动)”此间他为迪斯尼电影《popeye》(大力水手)还有其他电影配乐并在全球发行。
90年代初期,尼尔森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起初是糖尿病,后来因为心脏病发,在1994年由于心脏衰竭他安详的在睡梦中去世。
评价
他外形粗狂,身材高大,以高亢细腻的嗓音和优美的词曲创作著称。
如果你听过Harry Nilsson《Without You》的话,你一定会被这首作品旋律打动,Mariah Carey也翻唱过这首歌,这首歌因为Mariah Carey翻唱而成为热门金曲,因为这首曲子,Nilsson永远不会被乐迷遗忘。(许多人认为Mariah Carey是《Without you》的原唱,因为Carey把这首歌演绎的太好、太有感染力了。其实Badfinger才是这首歌的原作者) Harry Nilsson不仅唱腔独树一格,处世风格亦是一绝。和大多数穷于应付宣传的艺人不同,Nilsson极少在公共场合出现,也不喜欢制造新闻。自从1973年以后,他像隐士般,自顾自的从事创作,渐渐地在歌坛消失。当Mariah Carey于1994年初,再度把这首歌唱进排行榜时, Nilsson却悄悄的告别了人间。
如果你看过《You've Got Mail》(电子情书)这部电影的话,不知你是否还能想起当梅格?莱恩(Meg Ryan)和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两人在Starbuck的橱窗边心情愉悦的聊着天的时候,背景声所配上的音乐,“I’ll say goodbye to all my sorrow,And by tomorrow I’ll be on my way,I guessthe Lord must be in New York City……For the first time,I‘ll breathe free here in New York City“(我要告别所有的忧伤,于明天启程,我想上帝一定在纽约)……这是我第一次能在纽约自由舒畅的呼吸”。这首音乐正是由希妮·奥康娜(Sinead O'Connor)翻唱尼尔森。尼尔森(Harry Nilsson)的《I Guess The Lord Must Be In New York City》(我想上帝一定在纽约)。如果你觉得这首配上乡村韵律的歌曲相当好听的话,那么我请你有机会务必要找到它的原唱版,因为尽管奥康娜重新演绎的版本用了几乎和原曲相同的编配,但别忘了出生于都柏林的她要唱出尼尔森这位布鲁克林区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与生俱来的纽约气质,又是谈何容易的事啊!而在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我们愈发感到奥康娜的笨拙和尼尔森的轻灵。
做为一个大都会的流行歌手,尼尔森的音乐几乎很好地诠释了六七十年代整个纽约主流人群的生活和心态,虽然他从来不是一个音乐的革新家,但他却懂得如何吸收各种音乐元素到他的创作中,当这些音乐经过纽约市林立的霓虹灯光的洗衬之后,我们也就听到了更多样性、更丰富的纽约式流行歌曲,同时再配上他通俗易懂却充满智慧的歌词,就更让歌曲添了很多灵性,《Coconut》就是最好的例子,用古典的室内乐打底,呈现出都市的华丽和唯美,而布鲁斯Solo恍惚间的滑过仿佛是天空中一朵小小的愁云,不夸张却真实,而从普通气声唱法里渐渐过渡过去的爵士颤音则为这个都市贴上最光鲜的一张标签。
尼尔森的嗓音其实在纽约这个牛鬼蛇神汇聚的城市里算不上有多出色,但是他的平和却像一个老友似的总能用友情般的对话来打动你,像《1941》里沙哑却不粗砾的嗓音,还有稳中见长的拖音,总让人感叹多一点太过而少一点又觉得不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2 12:01
目录
概述
生平经历
参考资料